據數據顯示,我國電機年用電量已超過2萬億千瓦時,約占全國用電量的60%和工業用電量的80%,高效電機推廣顯得格外重要;另一方面,中國電機出口具有廣闊的商機,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從事傳統電機生產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少,中國的電機企業就有可能成為他們的進口商。但是,笨重大型的電機并不受歐美等發達國家所歡迎。國外的電機都朝著輕便、簡約化發展,我國的大型高效電機出口是沒有優勢的。中國的電機企業應該增加電機制造的國際競爭力。
雖然我國已成為電機制造大國,掌握了高效及超高效節能電機生產技術,但從整體看,行業競爭力仍然較弱。電機用量大、能效水平低,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。
隨著“十二五”提出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而電機產業作為節能環保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車、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先導產業,必然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。代表節能環保的高效電機推廣力度不斷加大。
與此同時,我國一直在積極研究出臺推廣高效電機的激勵政策。為了促進高效電機的推廣,國家從2010年6月開始對高效電機實施財政補貼;為了完成2011年度推廣3177萬千瓦高效電機的目標,當年3月提高補助標準;2012年,工信部出臺了工業系統節能“十二五”規劃,在此規劃中,把IE2的增長目標定在2015年整個IE2的電機將會達到整個電機市場的80%以上。而GB18613-2012《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》標準的實施更是將高效電機推廣推向了新的起點,隨之而來的是低能效電機的退出。
與此同時,相關部門還發布了多批次《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(產品)淘汰目錄》,以推動淘汰落后機電設備的進度。
不難看出,國家正是采用補貼和強制相結合的方式,不斷提升電機能效標準,鼓勵高效節能電機市場的發展。
綜合國內外電機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,大型電機應走系統化節能的路線,即對整個電機系統進行系統優化和改造,比如增加變頻器等,就可以使節能效果非常明顯;小型電機則是堅定地推行高效電機的路線,因為小容量電機適當增加材料用量很容易提高電機效率。我國的電機企業不能只為了國家的補貼,而忽視中小電機的發展。
因此,有專家建議,除了做好補貼工作外,還應建立高效電機推廣的新機制。既從生產端入手,也從需求端著眼,多種手段推廣發展高效電機。
通過良好的補貼形式以及嚴格的退出機制,同時加以有效的第三方檢測,同時拓展海外市場,低能效電機或將很快從中小電機市場中銷聲匿跡。